《中國精神》讀后感(精選29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精神》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
老師今天發(fā)了一本名叫《中國精神頌》這本書,我?guī)е裁唇兄袊竦囊蓡柶炔患按蜷_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起來。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陳曉松、林浩、馬鵬飛他們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我。
年僅15歲的陳曉松漂洋過海,前往大洋坡岸的美國讀書,他的行為感染了許多中國人。他不懈努力的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他開了一個“中國人俱樂部”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中國話,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介紹中國建設的豐碩成果,他希望無論在哪里,中國人都要以祖國為榮,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時刻不忘為國爭光。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個年僅9歲的小林浩,在生死關頭,顧不上自己的傷痛,多次冒險救同學。當有人問他你當時怎么會想到救人呢?他的回答是:因為我是班長,他的這句回答讓身為班長的我跟小林浩相比,真是覺得自己很渺小,很慚愧。
小小年紀的馬鵬飛是家里的“頂梁柱”不僅家境貧寒,還要照顧生了重病的奶奶,但他都沒有放松學習,成績依然不錯,面對困難也不輕易放棄。
今后,我會以他們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做個有勇氣面對困難和自強不息的人。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
中國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盡管也曾出現(xiàn)過危機,至少它已經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寫道,用一個詞可以把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歸納出來,那就是“溫良”。
作者認為,中國人的本性是溫文爾雅的,中國人幾乎是完全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所以說中國人是典型的“溫良”,但今時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溫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帶著一點貶義的味道。為此,我想借麥加溫博士所言:中國人的溫良,不是精神的頹廢的、被閹了的馴良。中國人的溫良意味著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即沒有任何使諸位感到不快的東西。
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溫良”精神無處不在,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這種品行,中國人熱愛和平,尊重值得我們尊重的萬物。這里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這種情感既不來源于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于你們所說的神經系統(tǒng)奔騰的情欲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于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所以,中國人需要“溫良”精神,發(fā)揚“溫良”的精神。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3
我看了《中國人文精神之發(fā)展》以及一些評論儒家思想的書,大致有些想法。中國的宗法制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儒家思想。家為國之本,國是家之范。仁與孝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他們都有一種人本思想。以人為本。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用禮的方式加以規(guī)約。這種規(guī)約經過演化,成為民族集體意識,融化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正因為有“家文化”,無論身處何處的中國人,都有一種尋根思想,這就是儒家思想強大的凝聚力。國中有家,治國如治家。家家拱國,家平則國穩(wěn)。家國同體。如何將這樣一個泱泱大國內化,有向心力?只有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維系,并為千萬人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在精神上能認同。它能與時偕進,每個時代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內心的自我關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一個“和”字。在自身內外,家國之間,你是否能心安理得,進退有度,有條不紊。最后你在天地之間方寸有度,能寬厚仁德地治理天下。天下能“平”,在于己身內外調和,身心平和,方可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可容天下。天下自然國泰民安,因為厚德載物。只有“仁”即愛人,推己及人,才寬以待人。有寬容的心胸器量,方可承天下之重,容萬物之異,疏而導之,四海歸心。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4
剛讀完《中國精神》這本書,最初,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圖書管理員推薦,看到首頁寫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中國女排”,心里悠然的想去探索“女排姑娘”的奮斗史。
說到中國女排,那么我們就聯(lián)想到了“女排精神”,說短也短,它只有四個字;說長也長,它凝結在一代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中,體現(xiàn)在一場場不畏強手的比賽里。中國女排歷經20余年的歲月,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是堅持奮斗的心是永恒不變的。這其間,有奪冠時的歡笑,也有失敗后的淚水,但更多的是“祖國至上、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芭啪瘛笔菫閲鵂幑獾木、為國拼搏的精神,現(xiàn)在她們的隊長才24歲,就擔起了重任,想想自己是慚愧的,是需要奮起直追的。20年來,她們以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提振了億萬國人的信心,為國家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許許多多的人,通過女排精神,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同時,從“女排姑娘”身上我學到的不僅是排球,還有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從成功到低谷,再到成功,經歷的是堅守、堅守,更多的是團結,體質本身不具備優(yōu)勢,再沒有團結和技能的堆積,怎能崛起,“女排姑娘”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來自于為國爭光的信念和永不放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5
那一年,在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房屋倒塌,森林毀壞,人員傷亡,這一年全中國傾注了太多的感情與眼淚,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年,也是感天動地的一年。那就是2008年5月12日。
“5月12日”是一個讓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14點28分”是一個讓我們永遠銘記的時刻。就是在2008年的這一天這一刻,汶川地震讓我們銘記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災難和嚴峻考驗。全體中華兒女海外華僑華人為之同泣,為之震撼,為之奮斗。中國挺起了脊梁,與之作堅決斗爭。汶川地震震撼了四川,震撼了中國人民,震撼了亞洲,震撼了世界。短短幾天時間,地震這個可怕的惡魔就摧毀了4625萬多人的家園,造成69295名同胞遇難,17923名親人失蹤,這是一串多么可怕的數(shù)字!我們不會那么容易被打倒。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有著鋼鐵一般的脊背,在災難中頑強抵抗,在地震中涌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互相幫助的親人,有舍己救人的老師,有默默搶救在第一線的醫(yī)生,軍人、農民、志愿者。最讓我感動的是黃月和張揚,他們兩都是都江堰聚源中學的學生,政治課上,他們正在專心一意的聽老師講課,教師突然左右搖晃起來,頃刻間,整棟教學樓變成了一片廢墟,王月感覺到自己身體不能動彈,就呼喊其他同學,這時聽見張揚也在叫自己,感覺就在傍邊,于是他們兩就緊緊的握著對方的手,給與彼此的鼓勵,一直到被救出。每一次讀《中國精神》,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些激蕩人心的場面,都在腦海中縈繞。眼淚就控制不住的掉下來,這淚,我流的驕傲,我深深的感到我們中國人民團結、友愛、堅強不屈的精神,他激勵著我,催我奮進。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慚愧,對那些災區(qū)的難民們我卻不能親臨現(xiàn)場安慰,沒有做更多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但我從心地里深深的祝福他們。“他們的災難,是為你而發(fā)生。”這句哲人說的話,在安定年代人們或許未能深明其中真義,但在多災多難之秋,隱晦在深處的人性光輝便會驟然閃耀,指引著我們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光明。舉國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們看到了一種力量,在全國民眾身上凝聚;我們看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愛,在全國民眾心里蔓延。這個時候,沒有任何其他雜音,只有為逝者默念,為傷者祈禱,為生者祝福的聲音,這個時候,神州大地處處都在重復著同一動作,傳遞著同一種心聲,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受難者獻上一點愛心。而在災區(qū)發(fā)生的一個個感人細節(jié),更是讓我潸然淚下。這是因感動而流淚,淚水奪眶而出,和著細密的雨水,滴在山的那一頭,一座座溫暖的`房屋化為廢墟,一張張可親的面孔失去笑容,我的心跳比地震還烈,我們的淚水比暴雨還猛,但是我相信,震不垮的是人們的勇氣和堅持。我們會不畏堅強,百折不饒。朋友,請你永遠記住這句話:經過風雨洗禮后的海燕更加堅強,經過雨雪沖刷過的麥苗更加茁壯,經過風霜考驗過的輕松更加挺拔,經過暴風雨蕩滌過的彩虹更加艷麗。只要我們堅持到底,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祖國人民的生命之花就會在春天綻放更加艷麗的光彩。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6
有一本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種種感人故事,有一本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處處真情,有一本書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不屈不饒、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本書就是——《中國精神》。
這本書譜寫了汶川大地震中的許多傳奇人物,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那位最堅強的警花——蔣敏阿姨,她是一位溫柔的母親,她是一位個孝順的女兒,她更是一名敬業(yè)的民警。山崩地裂的那一刻過后,蔣敏阿姨失去了近十位親人?墒,她強忍住自己內心的傷痛,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投入到艱巨的抗震救災中去。
蔣敏阿姨把巨大的悲傷留給了自己,不忘崗位職責與神會責任,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擔了太多人的苦難,可是她的悲痛卻沒地方傾瀉。有一種力量叫堅強,蔣敏阿姨的堅強感動了全中國。我無法想象一個平凡的民警是怎樣承受住如此巨大的打擊,她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令我難以忘懷的人物還有她——湯鴻老師。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老師,地震發(fā)生的瞬間,她用自己柔弱的雙臂護住了三個學生,其中兩個安全獲救,可是她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是什么讓湯鴻老師能夠勇敢地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答案只有一個,那便是“愛”!湯鴻老師心里充滿了愛,這種愛是無私的,這種愛是偉大的,這種愛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學生的獲救。雖然她離去了,但是她偉大的犧牲精神,將會感天動地!
讀完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醒悟了許多。
以前,只要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就會灰心、放棄?墒牵纯吹卣鹬械娜藗,他們遇到的'困難是如此巨大,那難以承受的痛苦,不是常人能體會的,但是,他們仍然堅強的面對。我的苦難在他們的苦難面前顯得那么渺小。他們從未灰心,也從未放棄。他們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沒錯,地震的確可怕,但我們只要不屈不撓、勇敢頑強,一切都會克服的。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但它卻無法摧毀我們的信念和毅力。所以,我們要堅強,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要向著明天的美好生活奮進。是的,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太多難以承受的傷痛與無助。一個人的力量在災難面前顯得那么渺小,但是當渺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它們就會變得強大。因此,我堅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就不會有度不過的困難!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7
《中國藝術精神》是徐復觀創(chuàng)作的藝術學著作,這本書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徐復觀深入研究莊子講的學道、體道及成道的境界,發(fā)現(xiàn)其與現(xiàn)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討論的美與藝術的情況頗多近似或相同,從而認定莊子的道正是中國的藝術精神。這對研究中國藝術精神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
《中國藝術精神》是對中國藝術史上以莊子為線索的一脈藝術精神的溯源與討論。這一脈藝術精神的.主體,正是徐復觀由莊子晢學所導出的虛靜之心,而它所呈現(xiàn)的藝術特色,則是在與物感通、主客合一的境界中,尋求精神的自由與慰藉。徐復觀在尋求這一藝術精神的落實時,將目光聚焦于山水畫,并以之為莊子藝術精神的嫡系傳承。
《中國藝術精神》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闡發(fā),試圖“在人的具體生命的心、性中,發(fā)掘出藝術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關鍵”,說明中國文化在這一方面的成就,不僅有歷史意義,并且也有現(xiàn)代的、將來的意義。該書從現(xiàn)代思想史角度探究和透視中國藝術精神,亦即藝術的精神境界,將孔子與莊子并列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濫觴,而以莊子為中國藝術精神的真正開創(chuàng)者,循莊學以“體道”。進而言之,儒家的最高目標是人生的藝術化,可以用“中國人生活的藝術精神”來概括;莊子的精神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發(fā)源地,可以歸入中國藝術精神。而儒道都體現(xiàn)出一種藝術的精神,屬于“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徐復觀認為,莊子不言藝術,卻對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具有藝術精神的思想家,莊子的藝術精神,于繪畫藝術中得到生動展現(xiàn)。山水畫的空靈玄遠之境,與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藝術精神正相契合。所以,“山水畫的出現(xiàn),乃莊學在人生中、藝術上的落實”。該書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源流與發(fā)展做出了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所論皆從宏大處著眼,于深細處用力,見解獨到而新穎。
《中國藝術精神》共十章。著重探討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精神內涵。前兩章談孔子和莊子,認為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窮究到底,只有孔子和莊子所顯出的兩個典型。由孔子所顯出的仁與音樂合一的典型,這是道德與藝術在窮極之地的統(tǒng)一”;“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其余八章專門論畫,其論釋“氣韻生動”,討論“魏晉玄學與山水畫之興起”“唐代山水畫之發(fā)展及其畫論”“殷浩之筆法記與山水訣”“逸格地位之奠定““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宋代的文人畫論”與“環(huán)繞南北宗之問題”。附論七篇為“中國畫與詩的融合”“蘭亭爭論”等。
書中有很多不同于大眾的見解,我想這大概就是徐先生的思想精華吧。有人曾經說過:“《中國藝術精神》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的成果”我想這可能就是這本書的藝術價值所在吧!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8
《中國藝術精神》是徐復觀的代表著作之一,與所寫《兩漢思想史》一起,被認為是任何有志治中國思想史的人必讀的經典。這本書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徐復觀深入研究莊子講的學道、體道及成道的境界,發(fā)現(xiàn)其與現(xiàn)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討論的美與藝術的情況頗多近似或相同,從而認定莊子的道正是中國的藝術精神。這對研究中國藝術精神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
這本書是徐復觀先生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危機的背景下寫出的,系統(tǒng)地指出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精神及其對現(xiàn)代人生的啟示。
他在此書中對儒道兩家思想在傳統(tǒng)藝術人生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做了深入研究。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徐先生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將藝術作為與道德、科學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認為藝術最能體現(xiàn)出個全整個體所具有的修養(yǎng)和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同時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中國傳統(tǒng)藝術成就蔚為大觀,而其中體現(xiàn)的藝術精神來講,就是由道德而藝術,在世界中安頓內在自我進而達到與外在社會秩序和諧的一種力量和超越精神。他進而認為,中國文化精髓和最高體現(xiàn)就在其藝術精神,而中國的藝術精神實際上則由老莊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尤其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繪畫上。他說“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并且,“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的正統(tǒng)”。與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現(xiàn)出一種式性解放的“純藝術精神”。
徐先生的這論點從從整個中國藝術和文化的大處著眼,觀點鮮明,論述詳備,但此論一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中國藝術精神,能否以道家為精髓根本?因為,在徐先生看來,無論在精英傳統(tǒng),還是在民間社會,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禮樂文明只承擔了道德領域的倫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藝術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則遜色于道家。換言之,在儒家內部,作為盡善的儀式化、規(guī)范化的儒家禮教只是倫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藝術精神”,即能盡美的樂教文化,不幸“自戰(zhàn)國末期,已日歸湮沒”。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認為是儒家樂教自身內部和社會外部的雙重原因所導致的。從內部來看,“樂”的到達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用的上的工夫。一個儒者可以通過“克己復禮”、“慎獨”、 “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養(yǎng),因而也就“無需乎必取途于樂”。從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為人生而藝術”的雅樂并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孔子所追溯達到的美善合一的音樂精神與其形。之合于少數(shù)知識分子的人生修養(yǎng)之用”。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樂又“始終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人們的`正面的承認。
通過了解,徐先生對道家思想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論述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實徐先生僅僅從儒家樂教的衰落推導出儒家藝術精神的“日歸湮滅”不免有些武斷,因為儒家講求的修身治世、立己達人的內在性超越精神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產生也是有影響的。我更覺得中國藝術精神在內容上應該是儒道互補的。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后,我也有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落實于人生態(tài)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yǎng)論,而循至于極,可以使人達至于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于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
這些迷惑的地方要通過大量的翻閱資料來理解它,徐復觀先生雖然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核,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啟后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于言“T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9
《中國藝術精神》的第一頁,徐復觀在其《自敘》的一開始就寫著:“當我寫完《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后,有的朋友知道我要著手寫一部有關中國藝術的書,非常為我擔心。覺得因為我的興趣太廣,精力分散,恐怕不能有計劃地完成我所能做的學術上的工作!保ㄐ鞆陀^:《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如同《自敘》中所說,徐復觀寫作《中國藝術精神》的緣起,原來只是因為買了一部《美術叢書》,偶然在床上翻閱。這里完全是無所為而為,隨著思想的自由游走而碰到興趣,隨后的興趣延伸使追問成為思想的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才是做學問的真正動力。學問是要用心去做的。
人生體驗對于思想大家至關重要。思想不可能只是知識材料之間的轉換。尤其對于治思想史的人來說,把死知識變?yōu)榛钪R的點金術只能來自于心靈。因此徐復觀才批評《中國畫學全史》的作者鄭昶:“抄了不少的材料,但因其缺乏理解力,所以他自己的議論,皆是麻木不仁的一些話!
每一種人生體驗都有著個人獨特的深度和廣度。這個從陸軍少將退役為學者的人,很像當年的心學大師王陽明。他們有著共同的學者和將軍的人生經歷,都能夠從知行合一的深切體驗中去把握精神的體用關系。王陽明從“心”出發(fā),做學問以致良知;徐復觀也是從“心”出發(fā),做學問以彰顯天下之公器。正如他所自述:“我拿起筆開始寫文章以來,雖為學識所限制,成就無多;要皆出于對政治、文化上的責任心。政治是天下的公器,學術也是天下的公器!彼ㄟ^學術這個天下的公器幫助國人找回在藝術精神方面的自信,讓世界能夠完整地把握中國古代藝術中所蘊涵的偉大藝術精神。這在當時乃至現(xiàn)在,都是一個迫切的任務。正如徐復觀當時所描述的:“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偶爾著手到自己的文化時,常不敢堂堂正正地面對自己所處理的對象,深入進自己所處理的對象;而總是想先在西方文化的屋檐下,找一容身之地!保ㄟ@種妄自菲薄的中國文人,眼下還比比皆是!巴鰢逭叱O茸酝銎湮幕保ㄐ苁ρ裕@也許是徐復觀始終未敢忘記的師言。
徐復觀把藝術分為兩類,一類如西方藝術,是“對現(xiàn)實猶如火上加油”;另一類如中國藝術,“則猶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涼的飲料!薄暗蓹C械、社團組織、工業(yè)合理化等而來的精神自由的喪失,及生活的枯燥、單調,乃至競爭、變化的劇烈,人類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質的藝術呢,還是需要炎暑中的清涼飲料性質的藝術呢?我想,假使現(xiàn)代人能欣賞到中國山水畫,對于由過度緊張而來的精神病患,或者會發(fā)生更大的意義!闭强吹搅诉@種意義,徐復觀才放下手中其他學術計劃,撰寫《中國藝術精神》。
古今大家都是做學問如做人,徐復觀如是說:“在我的生命史中,雖一無成就,但在政治與學術上,尚不曾有過阿諛的言行。而過去所寫的政論文章,從某一方面說,乃是為今日普天下的人伸冤。十年來所寫的學術文章,則是為三千年中的圣賢、文學家、藝術家,伸冤雪恥!币驗,“說到‘中國傳統(tǒng)’的時候,便要受到中國畫史事實的限制。今日有些人太不受到這種歷史事實的限制了,甚至連起碼的字句也看不懂,便放言高論,談起中國的繪畫,是如何如何;還有許多人,只靠人事關系,便被敕封為鑒賞專家。這便更促成我動筆的決心。”
《中國藝術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在附錄中還有相當長的篇幅談論書法和繪畫的鑒定問題。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雖然四十多年過去了,書中的許多觀念依然是學術界所未能厘清的,例如:
中國藝術的自覺起于鑒識之風
兩漢以前的畫家都是無名之輩,這并不是說兩漢以前沒有好畫,當然也不是那時的畫家喜歡隱姓埋名。但為什么直到魏晉時期的畫家才在繪畫史上留下名字,而此前卻沒有呢?繪畫以藝術的名義出現(xiàn),是一種藝術的自覺。為什么中國繪畫到魏晉時代始自覺?
徐復觀認為,這是由于“東漢末年,人倫鑒識之風大盛”所引起的。就是說,以前判斷一個人的德性,主要看其言談舉止是否符合儒家精神的“禮”,彬彬有禮的才是君子。到了魏晉時期,“中朝名士出而生命情調之欣賞特隆”,人們開始按照莊學和玄學審美的眼光來看待德性,一個人的音容舉止能夠符合莊子虛靜簡遠的精神,就是有德性者的風姿神貌。
這樣,德性就變成了詩性。按照這樣的鑒識標準,一個人如果不僅有藝術性的風姿神貌,而且還能詩善畫,那他就更有德性了!叭藗愯b識”轉向詩書畫的鑒識,此一風氣使當時的門第貴族都以能詩書、善繪畫為榮,詩書畫在貴族之中成為普及之事。
藝術一旦成為有閑階級的審美嗜好,就不會再默默無聞了。優(yōu)秀畫家的經驗和對繪畫的品評進入了文化系統(tǒng),繪畫史就從這里開始了藝術的自覺。
莊學精神開啟中國山水畫
中國的藝術精神一旦自覺,繪畫很快就進入了山水畫階段。原因是東漢末期,老莊思想已經抬頭,魏晉時期,莊學則以玄學的面貌流行于世。莊子所追求的是一個能夠安放自己心靈,并使之在其中得以逍遙游的精神世界。然而,正如徐復觀指出的:“沒有人會在活生生的人的對象中,真能發(fā)現(xiàn)一個可以安放自己生命中的世界。”所以,深受魏晉玄學熏染的.南北朝名士,自然會把品藻的眼光從人物畫移向山水畫,遂有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出。徐復觀說:“由莊學精神而來的繪畫,可說到了山水畫而始落了實,其內蘊,由宗炳、王微而已完全顯露了出來。”
徐復觀援引了大量《世說新語》中的話來說明當時人們對自然的看法與玄學的關系。其中對于有“孫綽《庾亮碑文》曰,公雅好所托,常在塵垢之外……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毙鞆陀^評論道:“‘固以玄對山水’一語,道破了其中最緊要的關鍵。以玄對山水,即是以超越于世俗之上的虛靜之心對山水;此時的山水,乃能以其純凈之姿,進入于虛靜之心的里面,而與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因而人與自然,由相化而相忘;這便在第一自然中呈現(xiàn)出第二自然,而成為美的對象。”“因此,不妨作這樣的結論,中國以山水畫為中心的自然畫,乃是玄學中的莊學的產物。不能了解到這一點,便不能把握到中國以繪畫為中心的藝術的基本性格!
禪與莊,誰代表中國藝術精神?
佛家與道家有相通之處,它們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正在這相通之處上。但究竟應歸于佛家還是道家,往往取決于個人的理解。徐復觀是持中國山水畫以莊學為根的學者,他極力主張中國藝術精神就是莊學精神。
《宋書》本傳中講宗炳曾與高僧慧遠切磋佛理,“考尋文義”。但徐復觀認為:“他所信的佛教,偏于精神不滅,輪回報應這一方面;亦即是注重在死后的問題。未死以前的洗心養(yǎng)身,他依然是歸之道家及神仙之說!摹懂嬌剿颉防锩娴乃枷,全是莊學的思想。”因此,宗炳的“澄懷觀道”和“澄懷味象”的“澄懷”,即是莊子的虛靜之心。徐復觀強調;“但莊子的逍遙游,只能寄托之于可望不可即的‘藐姑射之山’;而宗炳則當下寄托于現(xiàn)世的名山勝水,并把它消納于自己繪畫之中,所以我再說一次,山水畫的出現(xiàn),乃莊學在人生中、在藝術上的落實。”
在論黃山谷一節(jié)中,對于黃山谷說:“余未嘗識畫。然參禪而知無功之功;學道而知至道不煩;于是觀圖畫悉知其巧拙功?,造微入妙。然此豈可為單見寡聞者道哉”,徐復觀論道:“山谷自謂因參禪而識畫,此或為以禪論畫之始。山谷于禪,有深造自得之樂。但他實際是在參禪之過程中,達到了莊學的境界,以莊學而知畫,并非真以禪而識畫。莊子由去知去欲而呈現(xiàn)出以虛、靜、明為體之心,與禪相同;而‘無功之功’,即莊子無用之用!恋啦粺,即老莊之所謂純,所謂樸;這也是禪與莊相同的!钡f與禪的相同,只是全部工夫歷程中的一段,而在緣起和歸結處卻大不相同。莊學的虛靜之心是一種精神的解放,而佛教的涅?是要從生命中解脫,“此一印度(佛教)的原始傾向,雖在中國禪宗中已得到若干緩和,但并未能根本加以改變!
對生命都要求寂滅,怎么還能“胸有丘壑”?所以,徐復觀認定:“此處安放不下藝術,安放不下山水畫!睂τ诙U,“山水、繪畫,皆成為障蔽!薄岸U境虛空,既不能畫,又何從由此而識畫。(在虛無的方向上)由禪落下一關,便是莊學,此處正是藝術的根源,尤其是山水畫的根源……一般人多把莊與禪的界線混淆了,大家都是禪其名而莊其實,本是由莊學流向藝術,流向山水畫;卻以為是由禪流向藝術,流向山水畫。加以中國禪宗的‘開山’精神,名剎常即是名山,更在山林生活上,奪了莊學之席。但在思想根源的性格上,是不應混淆的。我特在這里表而出之,以解千載之惑。”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對先秦思想史有著深入而獨特的研究。他說:“后世受老子影響較深的,多為操陰柔之術的巧宦。受莊子影響較深的,多為甘于放逸之行的隱士!彪[士當然比巧宦更符合于道家的本真。
道家不像儒家那樣以道德價值成就現(xiàn)實人生,“他們所成就的是虛靜的人生!毙鞆陀^說是中國的繪畫令他“恍然大悟,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薄爱斍f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于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
其實,魏晉時的竹林名士就是把莊學變成性情的玄學,過著任性率真的藝術生活!暗樦艘簧罘绞桨l(fā)展下去,不僅難為社會所容,且生活的自身,也因無凝止歸宿之地,而精神將愈趨于浮亂,愈得不到安頓!彼,莊子的藝術人生只能落實在遠離社會現(xiàn)實的山林之中,藝術家必須以莊子所謂“虛靜之心”把自己的藝術生活與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區(qū)分開來。
文人畫與文人
談文人畫,很少有人論及它的文學背景,而徐復觀則專辟一節(jié)來談歐陽修的古文運動與文人畫的關系。他認為,“以歐陽修為中心的古文運動,與當時的山水畫,亦有其冥符默契,因而更易引起文人對畫的愛好;而文人無形中將其文學觀點轉用到論畫上面,也規(guī)定了爾后繪畫發(fā)展的方向!笔聦嵣,蘇軾正是文人畫興起的關鍵人物。黃山谷評蘇軾的畫時說他“盡用文章之斧斤!
由歐陽修復興的古文運動提倡平實而意境深遠,反對華麗辭藻和險怪情境。而從山水畫來看,唐時大、小李將軍的金碧山水正通于華麗的一路,王洽的潑墨則正通于險怪的一路,只有那些清遠淡泊、符合莊學意境的山水畫才與歐陽修們相默契,古文運動自然成為文人畫興起的文學背景。
徐復觀還以“三遠”觀念比較了文學與繪畫,他說:“由歐陽修收其成效的古文,正通于山水畫中的三遠。歐本人是平遠型的。曾鞏則平遠中略增深遠。王安石則高遠中帶有深遠。蘇洵走的是深遠一路。而蘇軾、蘇轍,則都是在平遠中加入了深遠與高遠。黃山谷的詩,則由深遠而歸于平遠。后來董其昌們由平遠而提倡‘古淡天真’,以此為山水畫的極誼,這實際也是古文家的極誼,而他也正是提倡八大家古文的人。”
《中國藝術精神》一書,系徐復觀先生繼《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專著,也是在現(xiàn)代視野之下研究中國藝術精神的奠基之作。該書體制宏大,創(chuàng)論頗多,主要對中國藝術史上以莊子為線索、以山水畫為落實的一脈藝術精神進行了溯源與討論,至今對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徐氏的基本觀點,是將孔子與莊子并列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濫觴,并且認為,自孔門以音樂教育為中心的藝術精神轉化和沒落之后,由莊子的橫空出世,導出了中國純粹藝術精神的主體“心”,奠定了以虛、靜、明為基本特征的藝術性思維方式,并在后世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理論中得以體現(xiàn)和發(fā)展。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0
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書畫詩歌之中。其實音樂或者書畫只是古人用于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一種工具或手段,從而他們的藝術精神就隱藏在里面。古代的音樂,也就是禮樂,在孔子的改良傳承后,最終起了一種教化的作用?鬃拥乃囆g精神是做到“美”與“善”的統(tǒng)一;而孟子的藝術精神是做到“仁”與“樂”的統(tǒng)一?偨Y起來說,儒家的藝術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養(yǎng)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從藝術精神里抽出來的精髓。
根據《樂記》記載,構成音樂的三要素是“詩”,“歌”,“舞”。這三個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的客觀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這三種要素,就能借樂器以文之。同時,樂的三種基本要素是直接從心發(fā)出的,是從人的生命根源流出來的,且具有明確的節(jié)奏。但樂器是通過配合這種節(jié)奏而發(fā)生作用的,從而激發(fā)或者引導處藏于人生命中的藝術精神。
人人都有藝術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現(xiàn)”。這就是個人的藝術精神層次不同,有的人只是享受這種精神,有的人是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這種藝術精神。
藝術精神,其實也就是美學,美的精神。這是一條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這條路上一邊欣賞,一邊開發(fā)你的藝術精神。這條路有兩個站,心齋和坐忘,達到這兩者的歷程,就是達到美的終點站的歷程。心齋,就是內心純粹,無欲無求,我們需要有著這么一顆空靈的心去探索我們的藝術精神。坐忘,就是摒棄周圍環(huán)境的一切無關事務,做到只有用純粹的意識去思考事物。兩者要求做到虛,靜,明。心齋是指內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條件,兩者組合完成藝術精神的要求。其中,心齋之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說到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精神的是書法繪畫。而書畫從魏晉時期開始出現(xiàn)藝術精神的氣息。書畫講究的是氣韻,在古人看來,光是氣韻生動一詞,就能窮中國藝術精神的極誼了。簡單點說,氣韻是評判一副作品好壞的標準之一,氣韻生動可體現(xiàn)這幅作品有藝術精神;而缺乏氣韻則會馬上使人覺得這作品水平不到位,體現(xiàn)不出藝術精神。
當今我們要做的是,讀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藝術精神進行批判創(chuàng)新,通過心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藝術精神。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結合當今信息技術,對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藝術精神進行傳播。這不僅是對一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是對中國藝術精神的一種不斷的探索。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1
藝術的精神是什么?是樂?是游?
我國古代最初是以音樂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變成禮到后來的法律條文規(guī)定了。其實我在想,大同社會是不是就是最初的樂高于禮的狀況呢?應該是吧,在我眼里,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心愿。樂高于禮?可能嗎?完全不可能?社會是不可能倒著發(fā)展的。社會永遠是前進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個體的退。實際上以人性來說,是一種進步。但是群體意義的用“樂”去陶冶,是不現(xiàn)實的。
李復觀講到孔子對樂的追求,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的例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有間,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艘!比烁衽c磬聲為一體,這樣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講莊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說,真的很難懂。徐復觀先生認為,莊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個“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藝術上的東西,來源于游戲。因為在藝術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為目的的。事實上,我對此有一些的懷疑。許多時候,對于藝術的創(chuàng)作,都是創(chuàng)作者對于自身某種情感的一種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獲得一種快樂難道不是一種利益嗎?那么藝術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誰也無法將它準確定義。那么究竟又為什么要來定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說的好,順其事物自然的發(fā)展就好了。無即是有。研究過去研究過來,于我而言,也只不過是找到了數(shù)學上的.一根漸近線。
另外,我覺得對于不是學畫畫的人來說,徐復觀先生對于那些畫的整理、討論與考證,真的很讓人佩服和贊嘆。不僅為他的作品——這本書,也為他的這種精神。真的很好,或許這就是衛(wèi)夫人所說的“善寫者不鑒,善鑒者不寫”吧。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2
研究歷史就是研究歷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沒有歷史,文化,就沒有民族,反之,沒有民族就沒有歷史和文化,三者相輔相成。欲了解歷史精神,必了解其變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變化翻新,在變化中有連綿持續(xù)的精神。我們感覺是中國人,不僅僅是我們出生在中國,有中國國籍,更重要的是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成為一種獨特的中國民族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這些在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時提都不過時。
所以說要滅亡一個國家首先要滅亡其歷史,改造一個民族,首先要改造其歷史。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記憶,其也變成了行尸走肉。所以要了解歷史,尊重歷史。
研究歷史,從現(xiàn)在找問題,從過去找答案。
中國為什么能從亂到治,從治到亂,直到現(xiàn)在的大治,因為有前赴后繼的士君子,維持著這種精神,有一群歷史文化涵養(yǎng)的人,懷抱理想,救國圖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個人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畢業(yè),不要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國家,社會,家庭乃至人類也是盡到教育的責任。
“因此中國今天的教育風氣,小學生第一目標在進中學,中學生第一目標在進大學,大學生第一目標在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如此便成了一種賽跑式的教育,這是一種個人主義的機會比賽”。
而中國傳統(tǒng)儒家教育傳統(tǒng)是,人人皆可堯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嚴,使每個人感覺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盡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滿足。
所以在國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養(yǎng)每個人的人文精神,尊師重道,道,事物的規(guī)律,基本準則,無所貴賤,無所高下,人人平等。所以現(xiàn)在罵人不講道理是對人的最大侮辱。
“中國這五十年來的教育,似乎只是教小孩子讀書識字,教青年人謀求職業(yè),不是在教整個的人生,不感得需要一個超乎一切的最高中心,共同尊崇的最高對象。如此般的社會,哪能不各有距離,又哪能從其內心深處獲得互相溝通?試問這樣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又如何得團結凝聚?”
振聾發(fā)聵啊。“當前的最大問題,仍在如何重建這一個“道”,即重新發(fā)揚我們的歷史文化。重新提示出我們一向所看重的“人格尊嚴”和“道德精神”。
總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需要有共同的信仰,價值觀,凝聚力和居安思危的遠見。
何謂中國歷史精神,道德精神是也,一種幾千年來形成的道德精神。正如作者說的那樣,歷史事件是一種遠從過去、透過現(xiàn)在而直達將來的,有它一貫的一種歷史精神。
吾輩人應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堅持文化自信!
摘錄:
伊尹圣之任者也,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比颂幧鐣偛煌獯巳龖B(tài)度。一是積極向前,負責,領導奮斗,這就如伊尹。一是甚么事都不管,躲在一旁,與人不相聞問,只求一身干凈,這就如伯夷。還有一種態(tài)度,在人群中,既不像伯夷般避在一旁,也不像伊尹般積極盡向前,只是一味隨和,但在隨和中也不失卻他自己,這就如柳下惠。以上所舉“任”“清”“和”三項,乃是每一人處世處群所離不開的三態(tài)度。在此三種態(tài)度中,能達到一理想境界的,則都得稱圣人。只有孔子,他一人可以兼做伯夷、伊尹、柳下惠三種人格,孟子稱孔子為“圣之時”。因孔子能合此三德,隨時隨宜而活用,故孔子獨被尊為“大圣”,為“百世師。
中國軍人之偉大。因為中國軍人里面最主要的骨干還是文人,他們都有極深的文化陶冶,道德修養(yǎng),并兼多方面的智識,以及政治頭腦,外交風度,種種配合,決不僅是一個專能臨陣殺敵的.勇將。
然而正為此故,我們勝到了,能適可而止;失敗了,能不屈不撓,再圖復興。這可證明中國人的理智能用在勝利時,情感能用在失敗時。所謂“勝不驕,敗不餒”,這是一種最好的國防心理,亦是一種最深沉、最強韌的和平精神。中國民族能維持這幾千年,決不是偶然。
春天來到,綠草如茵,弱柳如綿,桃李競艷,芳菲滿目。千紅萬紫,美不勝收。一般游春人,賞心樂事,流連忘返。但哪有人會在此際卻去欣賞松柏。一到夏天,眾木茂盛,枝葉扶蘇,生氣蓬勃,郁郁蔥蔥。那時的人,也不會獨去注意松柏身上。待到秋季,霜露已降,梧桐葉落。但一方面可愛的是果實累累,另一方面可愛的還是絢爛緋紅。人們的興趣,還不會轉移到松柏。
直要到嚴冬已屆,冰天雪地,眾丼盡枯群木皆落。那時候,天地間肅殺之氣已達極端,一切摧敗無遺,惟有松柏蒼翠,挺立在寒風苦雨中,而生氣盎然,因此使人知生命之無盡,而轉移心情以待陽和之重來。此事說來易知,而實不易知?鬃铀f“……然后知……”三字,便蘊藏著尤窮深義,耐人深省。其中義蘊,確是大堪玩味,大堪探究。但等待說出來,則又是人人皆知。緊要者乃要在此人人皆知中,教我們去作無窮玩味,無窮探究,此其所以為圣人之言。我們千萬莫平淡視之,讓它輕易忽過。
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是求其能動又能安。 所以今天而后,中國只要上軌道,中國人一定該把力量打向落后的內地去。 若我們自己在鄙視自己人,中國將永不得安寧。縱使沒有外患,依然仍會有內憂。
人生文化最高意義和價值所在,就是在永恒中,有日新萬變;日新萬變中,認識其永恒持續(xù)的精神。”歷史生命和文化生命都有兩個特征——變化和持續(xù)。到個人的人生上,也是變化和持續(xù)共存。孔子說:“賢哉回也,吾見其進,未見其止。”顏淵每日進步,沒有停下來。人無完人,若是每日進步,不斷完善自己,終將遇見更好的自己。正是書中所說“茍日新,日日新,日新其德,作新民。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3
“平靜而受到庇佑的心態(tài)能夠讓我們認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國人的精神!边@句話是辜鴻銘這本《中國人的精神》里最想闡明的一個觀點,也便是這本書里論述的主題。
選擇一本書就猶如選擇去了解一種思想,選擇這本書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國人的精神,想知道要從什么方面來談這個何其廣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這位偉大的學者—辜鴻銘給我的影響,他精通九個國家的語言,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還翻譯很多的古文經典到國外,在這么優(yōu)秀的一個人筆下會說出哪些不一樣的話語呢?
或許是看的書太少,思想很淺薄,不得不說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語言理解都有點問題的感覺,所以看的有點吃力。看這本書應該要把自己置身于寫作品的那個年代里,否則會很有意見分歧,至少在我看來如此。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晚清以來,中國的形象被嚴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稱為“老怪物”的辜鴻銘先生就用英文寫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筆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知道這個寫作背景也就不難理解他把中國人描繪的過于美好了,他在書中寫道:“中國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說明,是當他過著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時,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這些過于美好在今天看來就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因為我不知道我們真的這樣美好嗎,我有點懷疑。辜老先生還認為孔子為中國人民做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他賦予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這是一個國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絕對的基礎,而且借此,他使這一觀念形成了一種信仰—國家宗教。其實我不是很懂這句話,類似這樣的有很多,所以看這本書有點艱澀。
或許是新時代下思想的`轉變,身為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書中講述的在中國,是由于妻子的無私和責任感,允許中國的男人們擁有侍女或妾,我認為一夫多妻是一種時代的烙印,也是一種制度的畸形,三從四德束縛了女子,許多的緣由致使現(xiàn)在的男女依舊不平等。思想產生碰撞才會真正懂得一些東西,講述了諸多碰撞,但整本書還是很富有哲學色彩,值得一讀的。這本書在討論“精神”二字時著重講述的是中國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種微妙而靈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種信仰。了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這便是整本書透露的一種思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本書無疑是轟動西方的大作,極大的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4
在辜鴻銘先生所著《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有一篇名為《中國的婦女》的文章,其中對于中國“女性理想”進行了闡述,得出了中國女性歸屬于無私的“忘我教”,具有溫柔、靦腆、忍耐的性格特點——并以此為榮。
當時,飽經戰(zhàn)火的中國正處于衰敗之中,形象被西方極度扭曲,本書則有力的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于中國的偏見,就這一點而言,我十分欽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論及其中內容,我卻無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國的婦女》一文,讓我忍不住在此反駁。
文中用大量篇幅圍繞中國納妾這一現(xiàn)象進行討論,認為納妾并不與夫妻之愛沖突,也并不會影響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種促進。男性對妻子的保護與愛,就體現(xiàn)在讓妻子免受妾的責罵、侮辱。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沒有納妾,也就不會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個女子辱罵甚至奪位的可能性,又何來保護一說?如此愛護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
作者認同納妾——接納另一個女人與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會令人生氣的、難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卻通過“忘我教”這樣一種看似高尚的贊賞,武斷的認為中國女性因無私而不會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會與自己的丈夫大鬧——就這樣用一個“高帽子”把納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道德綁架”,是對納妾這一劣習的狡辯。在做出女性屬于“無私教”的時候,已經將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讓女性承受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稍有反抗,便會被加上莫須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無奈低頭的女性,默默忍耐著丈夫納妾一事——這樣乖順的行動,又強化了人們對“無私教”的認可,惡性循環(huán)下,納妾一事最終成了全社會認可的合理的行為。“道德綁架”下,可憐的女性也只能無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評了彈著鋼琴唱著歌、出入社會的女性,他堅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顧家庭。我很認同家庭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照顧好家庭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這樣的.美德必須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如果是被時代所迫、被社會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顧家庭,操心每日飲食起居,這便不能稱作美德了。何況,將女性捆綁于家庭之中也會造成男性被捆綁于社會之中,個人興趣被壓抑,不能遵從自身意愿的生活,總會帶來煩惱和矛盾。
每個人依據個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對于提高生產力,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不過,對于一個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來說,儒家文化熏陶下寫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們現(xiàn)代人不能認可的觀點是情有可原的。本書的價值,也并不在于將其中觀念照搬至當今社會,恢復所謂“中國真正的文明”。為晚清之后的中國挽回文化尊嚴,這才是我們應當從中學習的——用我們的文字,在現(xiàn)代社會,消除西方對我國的偏見,塑造文化中國的形象。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5
文化無疑是一個高頻率使用詞語。但究竟何為文化,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再進一步講,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更是很難說清。張岱年先生與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國文化精神》一書,則試圖從中西比較的角度出發(fā),將這些文化問題講個明白。
文化定義的中西之辨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發(fā)生過一場文化(Culture)與文明(Civilization)的詞義之爭。英美學者在指稱文化時,常常用文明這個詞,但是德國學者則常常使用文化這個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爭論,實則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研究中兩種對立的傳統(tǒng):即英美的實證社會學傳統(tǒng)和德國的歷史哲學傳統(tǒng)。在實證社會學傳統(tǒng)的研究者看來,文化就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歷史哲學傳統(tǒng)的研究者認為,文化是一種以生命或生活為本位的活的東西,或者說是生活的樣態(tài),他們認為文化的形態(tài)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著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著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觀點。
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文治與教化”之意,西漢的劉向曰:“凡武之光,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睍x束皙說:“文化內輯,武功外悠!辈浑y看出,文化不僅是一種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且是人不斷從動物狀態(tài)中提升出來的過程。通俗地講,文化是“文”與“化”的合稱,如果“文”不能影響、教化、感化人類的心靈,給人精神性的啟迪,那就不能成為“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沒有文化的,可文人對山進行贊美寫成優(yōu)美的詩句,并給人帶來美的感受與啟迪,那么自然中的這座山,就賦予了文化的意蘊。
此書對文化如此定義:“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tǒng)一。”書中探討中國文化精神時,基本上也是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之上拓展開來。也許,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贊同這個定義,可是對此定義中提到的物質、精神等關鍵要素,想必不會提出強烈的質疑。
文化精神的中西之異
任何一種文化能持續(xù)發(fā)展,必然有著特定的精神作為支撐。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靈魂。何為中國文化精神?這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此書中,張岱年和他的弟子把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四點。一是剛健有為,這涵蓋了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個方面。二是和與中,其思想主要是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包括民族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系。三是崇德利用,主要是解決人自身的關系,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四是天人協(xié)調,其精神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對這四種基本精神進行重要性的排序,那么天人協(xié)調的精神,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今天,唯有進行橫向比較,才能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書中認為,中西文化精神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方面。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何去何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曾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自15世紀以后逐漸衰微,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后,有人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嚴重阻礙了中國步入現(xiàn)代化的歷程。這種論調雖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缺陷是客觀存在的。至于最主要的缺陷,張岱年在書中認為:那就是缺乏實證科學的文化傳統(tǒng)。
它具體表現(xiàn)在人們重整體輕分析、重直覺輕知解、重關系輕實體、重實用輕理論。這對于以分析、知解、實體和公理化體系為特點的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顯然是不利的。另外,中國古代強調“天地一體”“變化日新”,其許多結論與支配近代自然科學的“理學自然觀”格格不入。
這里要指出,中國人缺少實證科學的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中國就沒有科學技術。比如,當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學的標準,認為中醫(yī)藥學不是科學,原因是中醫(yī)藥學不能把病理說清楚,中醫(yī)藥學中的“穴位”“脈象”“養(yǎng)氣”“食補”等學說,在西醫(yī)科學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沒有“科學”根據。然而,中醫(yī)藥學在治療各種疾病方面,發(fā)揮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不能因為中國缺少實證科學的文化傳統(tǒng),就徹底否認了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盲從或者貶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兩種極端,必須引起警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充分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將世界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為我所用,正可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真正做到美美與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探索,是一條沒有止境的道路,無論世界變化的節(jié)奏有多快,作為中國人,永遠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6
從大二開始接觸中國特有的中國繪畫后,就經常聽到有人談論中國藝術的精神,當時也只是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去淺淺的探討一下,并不能深入。隨著學齡和閱讀的增長,自己也能夠把中國藝術精神談兩三分。這其中對我影響對大的一本書就是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版)。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余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
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
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
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家所呈現(xiàn)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
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為我理解中國藝術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落實于人生態(tài)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yǎng)論,而循至于極,可以使人達至于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于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后來經過自己不斷的翻閱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莊子雖說不言藝術,但卻對中國藝術發(fā)展特別是最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shù)不勝數(shù),其優(yōu)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于這美景中。對于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tài)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xiàn)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擺脫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tǒng)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徐復觀先生雖說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核,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啟后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于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7
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和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呢。青年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對國家和民族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閱讀了有近代中國文化怪杰之稱的辜鴻銘先生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 —— 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 1914 年的《中國評論》, 1915 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并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著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 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的那種 “ 中國人的精神 ” ,確實是令人向往和懷念的。 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里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yǎng) “ 閑人階層 ” ,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 20 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國,盡管有一批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眾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 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 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須繼承和發(fā)揚,也要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tài),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xù)發(fā)揚光大,造福于我們的中華民族。
辜鴻銘是一個天才。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 13 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語翻譯到西方。曾為六國使節(jié)當翻譯。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 · 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 辜鴻銘,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 探索中國人的精神,沒有也永遠不會結束。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8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游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游歷明川大河。因為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后,在天堂飛翔。因為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shù)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云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里,茶余飯后之時,總愿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著落日的余暉,帶著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沖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wèi)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回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yōu)秀得道德傳統(tǒng)?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jié)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jié)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yōu)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zhàn)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丑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zhàn)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里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zhàn)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著“‘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為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著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9
在真正的中國人身上,有一種閑適的、平靜的、穩(wěn)重成熟的氣息,就像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鋼鐵中看到的特質一樣!鉴欍
初讀這句印在封面上的話,好似發(fā)現(xiàn)了靈泉寶玉一樣,驚喜之余會心一笑,便開始靜心拜讀辜鴻銘先生的大作。民國時期大師云集,名作也頗豐,可謂是中華史上最后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了。高中時對這個時代有一些了解,對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敬佩,過于敬佩便不敢輕易走進,不敢輕易翻開他們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靜心安神,雖然很多時候求甚解而不得,讀完亦酣暢淋漓
這本《中國人的精神》有點抽象,我的智商還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僅有一些感想想寫下來,也不妄我讀它一場。
“在中國戰(zhàn)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zhàn)爭卻成為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fā)生戰(zhàn)爭,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在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陰影之下!睂Ρ戎袣W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妙處,中國二十多個正統(tǒng)王朝,每一次大一統(tǒng)都是一次長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戰(zhàn)。和平的連續(xù)性在當時的世界可謂非常之罕見。再看歐洲,經歷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tǒng)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zhàn)爭,因而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這樣比較起來,古代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歐洲也不太平,中東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吶。
本書最關注的是中國的人性類型,以反駁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特征》。當時的外國人寫中國人的特征難免狹隘,不能深入。但通讀本書,覺得作者筆下的中國人也不可代表千年來的中國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見,不能代表清末民國時代的中國人。
書篇上的有句話是對真正中國人特征的概括,閑適,平靜,穩(wěn)重成熟,總覺得這是一種君子特質,是君子之道,可當時的中國雖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販,鄉(xiāng)野村夫不會有這種精神。至少魯迅先生筆下那為數(shù)眾多的麻木看客們不會有此種特質。而且本書作者筆下的中國人是良民,順民,道德之民,良順二字的近義詞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國婦女這塊,中國婦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婦女,三從四德,勇于奉獻我覺得這些婦女,看似“幽閑”,實則悲哀,穿越到現(xiàn)代恐難有立足之地。他對中國婦女的描寫,毫不吝嗇贊賞之詞,像為過去的時代作碑文一樣。總之時代不同我是不敢茍同。
全書中最欣賞的是學漢語需要保持一顆孩童之心,這樣你就不僅可以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學會漢語。這句話是作者給想學漢語的外國人說的,有點幽默有趣,也頗有道理,現(xiàn)在我們常說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看來學語言學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變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國,下可知古今。
書讀的一知半解,也許我還沒到這本書的適用年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斗膽胡評大師之作,也是為了進一步理解此書,過些日子,腦子好使了定當再拜讀一番。
Lina說,其實對于辜鴻銘老先生最初的認識來源于蓋爺,就記得某節(jié)歷史課上,蓋爺提到的北京大學的一個依舊留著小辮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國家的語言,是一個相當厲害,又相當有意思的一個人。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0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里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xiàn)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并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并不太了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里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為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后,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fā)現(xiàn)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墒怯⑽某鰜砹,那么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沖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于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里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為了拼搏,為了目標,為了自己,好好地活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yōu)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后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丑陋,但丑陋中沒有丑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并無好斗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并無陰險!本退阒袊送饷残愿裥撵`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們帶著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1
坦白說,看完大名鼎鼎的晚清大學者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之后,我很有些失望,我失望于這位享譽世界的文人學者,并沒有多么高深和高明的見解,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的學識是淵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也算是出色的,但對于一位學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看了他1915年所寫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深感失望,因為辜鴻銘先生的思想依然是兩千年前儒家文化的那套思想,我覺得有些悲涼。
《中國人的精神》是一本雜文合集,或者準確一點說算是論文合集,包括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的女人》、《中國的`語言》、《約翰·史密斯在中國》、《大漢學家》、《論漢學一》、《論漢學二》、《暴民崇拜及戰(zhàn)爭的出路》共八篇文章,在辜鴻銘先生的眼中,中國人的精神可以用溫文爾雅來形容、也可以用利他精神來形容、還可以用良民宗教來概括。但其核心就是兩條,忠君和孝親。仁、義、禮都是圍繞著“忠”和“孝”來展開的。也許在百年前之世界,對于西方人而言,他們看到了辜鴻銘先生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集體主義或者說家國文化,但如果用現(xiàn)代的陽光和進步的思想,可以說辜鴻銘先生完全被儒學給毒害了。如果論中國人的精神,我以為不能用“忠”和“孝”來詮釋,或者換一種說法,“忠”、“孝”是不能夠完整準確的界定中國人之精神的。如果論中國人之精神,我認為“重集體而輕個人”可以算是比較準確概況表述。歷史學已經告訴我們,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絕對不是“忠”、“孝”兩字形成的。同時還有更深入的一點,雖然統(tǒng)治階級一直用儒學來傳播中國文化,但老莊的道家文化、墨子和管子等人的思想從來都沒有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中消失!凹嫒莶笨芍^之中國文化的精神。
在辜鴻銘的文章《中國的女人》中,三從(從父、從夫、從子)依然被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視為理所當然之事,而且還用了一大堆廢話和假話來為納妾這種落后文化辯護?陀^說,我看完這篇《中國的女人》之后,對辜鴻銘先生大大的失望了,我沒有想到一位接受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學者,居然能夠厚著臉皮昧著良心為中國落后的納妾文化和歧視婦女文化辯護。
誠然,對于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之精神,我們應該要有該有的自信和自愛,但自信和自愛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清楚,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精神,都是不可能完美無瑕的,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女性的歧視、對婦女的不尊重,這是我們需要客觀承認的事實,可惜辜鴻銘先生并沒有客觀的審視自己的文化。
自信本沒有錯,但自信過了頭就變成了自負和自大,對于一位學者而言,自負和自大也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
當然,在100多年前,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對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但這不能彌補其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所犯下的錯誤。
如果有讀者看了《中國人的精神》,希望不要被辜鴻銘的錯誤之思想所影響。
不過如此而已罷了!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2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國文明。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為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xiàn)在更精致的優(yōu)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間兩章為補充:被視為權威的一些外國人,他們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語言的。
對于歐洲的美國,也包括日本和中國,今日向往自由的人們,獲得自由的唯一辦法:循規(guī)蹈矩;學習正確的循規(guī)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秘密,做正確的事并遵守禮法。這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貞潔的,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是輕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優(yōu)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國女性的觀念。真正的中國婦女?鬃诱f: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tài)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關于時政的文章?梢宰C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歌德說:世界上有兩種和平的力量:正義和禮法。教導歐洲人愛正義,做公正的人,做正確的事,孔子在四書五經中寫道:愛正義,做公正的人,做正確的事------但要合乎禮法。即做守禮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即有所圖,而是考慮正義。因此我們首先要制止重商主義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義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氣抗拒大眾。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他們的重商主義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3
第一次聽說辜鴻銘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于崇拜的歲月里,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于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在黨課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它的作者是辜鴻銘。認真拜讀完該書,心中泛起點點漣漪,現(xiàn)整理如下:
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該書,《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jié),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于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說,它是偉大的。從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說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為自圓其說,但其說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于西方文明也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于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為西方了解中國的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應有的態(tài)度。聯(lián)系當時的外部大環(huán)境,我們會發(fā)現(xiàn)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發(fā)生沖突,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都主張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毫無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時,辜鴻銘卻勇敢地站出來捍衛(wèi)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許該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個形象的記憶,如同辜氏那條傳奇般的小辮子一樣,不過成為他頑固守舊的生動象征罷了,可是我卻從中看出了他那顆火熱的中國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過的“我們?yōu)槭裁匆獙W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樣。盡管他的觀點中有許多是從頑固保守的立場出發(fā),向西方不適當?shù)匦麚P和維護了本國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個背景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于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為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為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推銷,盡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后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嘩眾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么其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lián)系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fā)展中去解決發(fā)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為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為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說。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著地應對每一個挑戰(zhàn),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xiàn)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4
半個月來,總經理強烈推薦,也響應公司要求,看了一本書《中國實干精神》,寫的很好,很貼合實際,書中描述的很多都與公司的現(xiàn)狀不謀而合,有些經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好書起碼讀三遍,每一遍的感受都不一樣。實干精神是中國的脊梁,也是對自己最大的投資,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實干更重要的了。《中國實干精神》主要是讓我們調整心態(tài),拋棄抱怨和自以為是,實實在在的為企業(yè)解決問題,只有實干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和夢想,實干精神對我們以后的`工作態(tài)度、工作心情和事業(yè)上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圍繞著人生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探索;讓每個人建立珍惜時間、熱愛生活、勵志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給人以啟迪和共鳴。告訴我們進入一家企業(yè)工作,不是我們有多幸運,也沒有人勉強我們一定要進入這家公司,只是因為我們自身的資源與企業(yè)的資源相匹配。同時也告誡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工作心態(tài),用什么樣的工作方法把自己的工作或事業(yè)做好,把自己的人生走好。
人生需要實干精神,企業(yè)需要實干精神,社會和國家同樣需要實干精神。機遇屬于那些具有實干精神的人,也許,這些人就是你、就是我。書中告訴我們,只有發(fā)楊實干精神,才能干成事,才能抓住機遇,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未來,只有把工作做好,才能實現(xiàn)夢想。想干事、敢干事、會干事、干成事讓我們從認識自己、了解工作開始,讓我們要正確評價自己,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能妄自菲;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怨天尤人;更需要我們能經受磨練,否則,就會錯過一切成功的機遇。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如何才能有所作為,只有做任何一項工作都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將我們的工作做好,只有最后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才能成功。想干事、敢干事是成功的基礎,會干事、干成事則是成功的結果。只要有“想干事、敢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這種工作心態(tài)才能成就你的事業(yè),才能夠在工作中如魚得水,不管遇到了多大的困難,你都會憑自己的膽識和想法去解決,然后把日常工作看成是有成就感的事業(yè),并在每天的任何一個工作的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上努力,慢慢的將自己美好的愿望變成現(xiàn)實。
這本書里講述了一些成功企業(yè)和企業(yè)家的發(fā)家史,我非常喜歡,里面說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tài)度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實際上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工作中帶來的人生經驗是花錢也買不來的。在自己的崗位上創(chuàng)業(yè),是無風險無成本的,實實在在的做好每一件事才是成功的關鍵。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5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梢娝敃r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么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于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fā)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tài),沒有規(guī)則與不規(guī)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guī)則。因此,對于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并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于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并需要延續(xù)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鑒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fā)揚光大,而不再出現(xiàn)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鑒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6
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是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書。這位“清末怪杰”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它是一戰(zhàn)前后也就是五四時期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許如今的中國人不再像是辜鴻銘所寫的那樣,可是設想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固執(zhí)癡狂的學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與火熱純凈的童心堅守著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情懷。這個倔強執(zhí)拗又特立獨行的人,用他的尖銳老練的文章展現(xiàn)出他對西方文化利弊的獨特分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褒揚和推崇,對同胞們去親就疏,去傳統(tǒng)而就舶來的'行為之痛心與責備,通過這本書,通過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滿滿地宣泄出來。
在這本書里,辜鴻銘把中國人所有的行為都歸結為精神的附屬品。在他的另類推論里,認為人類自身的自私與怯懦產生了商業(yè)主義,從而造成了英國的群氓崇拜的泛濫,導致了德國的強權崇拜教和軍國主義,并最終促成戰(zhàn)爭的爆發(fā)。而控制軍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中國文明中的這種使軍國主義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么,中國人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辜鴻銘認為,“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紳士性并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它的丑陋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卻并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并沒有邪惡!弊髡哂纱送普摮鲋袊说牡诙N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于中國人把身體作為一個有機體而產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于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辜鴻銘在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在他眼里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它是用心靈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過理性教育的歐洲人那樣用大腦和智力來使用。他還認為真正的中國人過著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靈,也就是說,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與其說中國人的發(fā)展受到了阻礙,不如說它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對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學技術當然是沒有興趣的。
而且在書中,多是中西比較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辜鴻銘在把中國文明和歐洲現(xiàn)代文明進行比較的時候得出這樣的結論:現(xiàn)代歐洲的宗教,使他們的心靈而不是頭腦得到了滿足,哲學使他們的頭腦而不是心靈得到了滿足。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作者也認為,作為群體的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嚴肅的歐洲式的宗教,中國道教和佛教的廟宇、寺院和道觀更多的是邊緣化了的消遣娛樂的場合。然而,與其說沒有宗教,還不如說中國人不需要宗教。辜鴻銘認為儒學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給人以正確的國家理念,并把這種理念上升為一種宗教。儒家的哲學和倫理體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對人類社會和文明產生影響和教化作用的,是這種人類社會與文明的綜合體儒學取代了宗教。
這本書雖然有著一些比較偏激和迂腐的主觀思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全書去感受辜鴻銘在時代之下的不安與期盼,去了解中國人精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拓展一些關于中華民族與中國國家在哲學及政治層面的理解!叭绻f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但愿“中國人的精神”的思考與探索之路能夠一直走下去。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7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后,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yǎng),于是我上網搜了有關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边@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fā)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fā)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為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于中庸之道,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溫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jié)日,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氣氛十足,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著大多數(shù)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從小學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大學里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占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于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xiàn)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時代不斷進步發(fā)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xiàn)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xiàn),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yè),發(fā)揮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為社會做貢獻。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8
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讀完了錢穆先生寫的,中國文化精神。讀完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自信,都應該把“應該”這個詞去掉。很多時候我們不自信,是我們對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潮流中,我們少不了對物質的追求,但在物質追求中,不能忘了我們的精神文化。
書中說到,中國文化就體現(xiàn)在中國人身上,就像英國文化也體現(xiàn)在英國人身上一樣。從中國人身上就能看到傳統(tǒng)的家文化,國文化,中國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國文化更重在“踐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則更重在“追尋物理”。讓我想到大學老師說的,希臘哲人在愛琴海邊上思考著人與物的關系,印度哲人在恒河邊上思考著人與神的關系,而中國哲人則在黃河邊上思考著人與人的關系。
可以看出來中國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這就是中國文化偉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無條件的做。我們今天,還能學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賢的孔子,復興中國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書中寫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飛速發(fā)展的同時,日本的本民族氛圍也很濃,他們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為榮,甚至還帶些傲慢,而在中國講中國,中國人則覺得中國的全要不得。我們就要學習西方的,我們急于前進,要變,使我們陷在一時常的病態(tài)下,我們知變而不知化。讓我想到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的作戰(zhàn)方式都與蘇聯(lián)不同,蘇聯(lián)是從城市開始進攻,而根據我國實情,則是從農村包圍城市。所以在面對文化交流,學習中,我們首先想到的也應該是根據自身情況的基礎上,加以了解判斷與吸收。
在講到文化傳統(tǒng)中的沖突與調和時,我感受到了我們中國文化強大的調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國主義國家發(fā)起的,他們之間的沖突乃是西方文化內部自身的大沖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講“個人自由”,一面講“集體統(tǒng)治”,這本來不就是一大沖突嗎?看看我們中國文化,照中國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個家庭之內而成為了一夫一婦。既同在一家之內,大可不必再各爭自由互論平等。在中國,就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路貫通下去。之所以說中國文化調和力量很大,是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傳入中國的,那時的中國人,一面信受了一個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著一個大家庭傳統(tǒng),其間卻沒有發(fā)生過沖突。不得不說,中國文化調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學“為人”。學為人,要“盡人道”。中國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每人可以影響其他人。窮則獨善其身,先影響我自己,其次可以影響到我家,影響到我朋友。達則兼濟天下,就從這里達去。范仲淹為秀才時有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亭林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這些流傳下來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一種士的理想與培養(yǎng)。我們現(xiàn)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覺得首先就要弘揚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中國人不看重外面事業(yè),而看重在內面的性情上。看到這句話時,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里面的108位梁山好漢,個個都是性情中人啊,這就是中國文化。在家可以做好兒女,好丈夫,好妻子,對外可以做一個夠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屬,好上司。這些從哪里來,一切皆從“性情”來。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經》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這是中國人一番極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種極平凡的人生中表現(xiàn)。
看完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上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品讀一下《論語》《道德經》。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9
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學到了一個新詞,并獲得了新知。
辜鴻銘先生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濃厚的一筆。這個“晚清怪才”,不同于魯迅先生那樣給人以極大的沖擊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樣充滿著悲憫的情懷;他更像是一個指路人,給混亂中缺乏自信的中國、深陷文明危機的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條明路。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闡述中華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華文明仍具魅力與價值。
辜鴻銘先生在此文中寫到:“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我已經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為溫良。如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么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為中國人體質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溫良”這個詞,很好的概括了中國人的品性,確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品性。
文中寫到:“這里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睖亓紒碓从谕,卻高于同情。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在我看來,溫良不是軟弱,而是消磨了粗魯和蠻狠的力量。溫良充溢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溫良”無處不在。
與西方的利己主義不同,我們中國更加強調甘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溫良的力量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成為了我們在困難來臨之際的眾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站出來,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筑起了一道道堤,只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整個社會的`勁兒都往一處使。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擊敗暴雨,它沖刷了我們的身體乃至性命,卻沖刷不了我們的精神。
雖然“舍小家,為大家”在國外媒體看來有些“蠢笨”,但這樣的“蠢笨”,常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剛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中國人的溫良精神正在向世界傳遞,中國也在向世界展現(xiàn)獨有的大國形象。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中國人的溫良是獨特的,是樸素的,是動人的,更是不可磨滅的。于危難中勇于挑戰(zhàn),是中國人永遠的信條;內心源源不斷支撐的力量,是中國人的溫良。
【《中國精神》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精神作文03-23
中國精神的作文優(yōu)秀12-08
中國奧運精神08-13
中國女排精神作文03-20
中國女排精神作文06-22
弘揚中國精神作文04-25
對中國哲學精神的簡淺討論02-20
弘揚中國精神優(yōu)秀作文02-25
中國精神作文(通用22篇)04-10
中國女排精神作文2篇04-22